基坑是指為進行建筑物(包括構筑物)基礎與地下室的施工所開挖的地面以下空間?;訉儆谂R時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個空間,使基礎的砌筑作業得以按照設計所指定的位置進行。湖北中港華都基坑可能的破壞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坑的失穩形態和破壞機理,是基坑穩定性分析的基礎?!督ㄖ鼗A設計規范》(GB50007)將基坑的失穩形態歸納為兩類:
1、根據圍護形式不同,基坑的一類失穩形態主要表現為如下一些模式。
(1)放坡開挖基坑
由于設計不合理坡度太陡,或雨水、管道滲漏等原因造成邊坡滲水導致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引起基坑邊土體整體滑坡。
(2)剛性擋土墻基坑
剛性擋土墻是水泥土攪拌樁、旋噴樁等加固土組成的寬度較大的一種重力式基坑圍護結構,其破壞形式有如下幾種:
a.由于墻體的入土深度不足,或由于墻底存在軟弱土層,土體抗剪強度不夠等原因,導致墻體隨附近土體整體滑移破壞。
b.由于基坑外擠土施工如坑外施工擠土樁或者坑外超載作用如基坑邊堆載、重型施工機械行走等引起墻后土體壓力增加,導致墻體向坑內傾覆。
c.當坑內土體強度較低或坑外超載時,導致墻底變形過大或整體剛性移動。
(3)內支撐基坑
內支撐基坑是指通過在坑內架設混凝土支撐或者鋼支撐來減小柔性圍護墻變形的圍護形式,其主要破壞形式如下:
a.因為坑底土體壓縮模量低,坑外超載等原因,致使圍護墻踢腳產生很大的變形。
b.在含水地層(特別是有砂層、粉砂層或者其他透水性較好的地層),由于圍護結構的止水設施失效,致使大量的水夾帶砂粒涌入基坑,嚴重的水土流失會造成支護結構失穩和地面塌陷的嚴重事故,還可能先在墻后形成空穴而后突然發生地面塌陷。
c.由于基坑底部土體的抗剪強度較低,致使坑底土體隨圍護墻踢腳向坑內移動,產生隆起破壞。
d.在承壓含水層上覆隔水層中開挖基坑時,由于設計不合理或者坑底超挖,承壓含水層的水頭壓力沖破基坑底部土層,發生坑底突涌破壞。
e.在砂層或者粉砂地層中開挖基坑時,降水設計不合理或者降水井點失效后,導致水位上升,會產生管涌,嚴重時會導致基坑失穩。
f.在大基坑,特別是長條形基坑(如地鐵站、明挖法施工隧道等)內分區放坡挖土,由于放坡較陡、降雨或其他原因導致滑坡,沖毀基坑內先期施工的支撐及立柱,導致基坑破壞。
(4)拉錨基坑
a.由于圍護墻插入深度不夠,或基坑底部超挖,導致基坑踢腳破壞;
b.由于設計錨桿太短,錨桿和圍護墻均在滑裂面以內,與土體一起呈整體滑移,致使基坑整體滑移破壞。
2、基坑二類失穩形態根據破壞類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1)圍護墻破壞
此類破壞模式主要是由于設計或施工不當造成圍護墻強度不足引起的圍護墻剪切破壞或折斷,導致基坑整體破壞,例如擋土墻剪切破壞,柔性圍護墻墻后土壓力較大,而圍護墻插入較好土層或者少加支撐導致墻體應力過大,使圍護墻折斷,基坑向坑內塌陷。